星期三, 2月 28, 2007

侯孝賢:揭露真相 反抗政治綁架


聯合報/記者羅嘉薇/台北報導


十八年前以「悲情城市」一片挑戰二二八禁忌的導演侯孝賢,用清淡的口吻重複了好多個「很難」、「不容易」,來說明二二八雖已一甲子,但超越悲情的時間點仍未到來。台灣社會尋求真相與和解的鑰匙,還被政治人物扣在手裡。

「目前的時間點很不好,明年是總統大選,現在談轉型正義,很容易被政治人物當成工具。」侯孝賢三年前與文化界人士組成族群平等聯盟並擔任召集人,呼籲政黨停止操弄族群議題,可是今年,族盟選擇沉默,「沒有用,沒人聽你的。」

「悲情城市」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侯孝賢當年卻落得兩面不是人,「大陸和外省朋友當我是台獨,主張台獨的還是把我當外省族群。」後來成立族盟,一邊有獨派罵他假中立,另一邊,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邀請他列名不分區立委。

總有人想把他歸類或收編。這些經驗,讓他更清楚台灣現今藍綠板塊結構之頑固
,根本是動不得的。

「二二八發生了什麼,越來越清楚,問題是拿來怎麼用。」侯孝賢認為,真相的揭露是第一步,和解與消弭仇恨,才是面對二二八應有的態度和高度。

族盟年前舉辦尾牙,侯孝賢說,與會的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提到,處理族群問題,全人類歷史上累積了非常多經驗,也出現一些可以依循的原則,那就是要以結果論而非動機論來決定處理的方向;不管動機如何良善,若結果是擴大最大族群的優勢,進一步擠壓弱勢族群,那只會增加新的仇恨。這個觀點,侯孝賢覺得很有意思,值得深思。

藍綠激烈對抗下的台灣,或許沒有冷靜反省的條件,但侯孝賢是冷靜的。拍「悲情城市」的他,想呈現的是反抗和人的尊嚴,而現在,他更清楚看到政治如何扭曲人,「為什麼要照著他們的想法走?連反抗都被他們所驅動?」

於是他有更多想拍的題材。紀錄片、劇情片,長的、短的,剖面的、橫切的,他要回歸到導演的位置上,用一身功夫,從各個角度,由人的故事出發,為二二八和台灣歷史拼圖,「電影無法承載釐清真相的任務,但是它能說一個最簡單的道理:各種族群裡,都有好人和壞人。」

六十年後,真相仍被政治綁架,但侯孝賢相信,人民可以在各個位置上以各種形式自己立法;唯有如此,政客的撕裂才會停止,歷史的恩怨才能沉澱。

【2007/02/28 聯合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