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2, 2009

字庫或智庫 民進黨必須做個選擇【2009/07/22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宣布,要以「ECFA該不該公投」為題,在年底舉行公投。據報載,綠營人士對於年底公投一事共識甚高,但究竟要以什麼題目或什麼題組去做公投闖關,卻頗多爭議。「要不要ECFA」可以公投、「要不要公投ECFA」也可以公投。若依此推理延伸,則「要不要公投『ECFA公投』」亦可公投。若是堆疊推演,政客們可以將議題平方公投、三次方公投……N次方公投,如此這般,也真是「台灣第一次、世界都在看」的奇蹟。

民進黨喜歡辦公投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為了操作統獨標籤、簡化語言、動員民粹、拉抬選情。但往更深一層探討,背後還有更嚴重的問題。馬英九在競選期間原本提出的兩岸協議名稱是CECA,但在民進黨冠以「小腳色」的閩南語諧音之後,藍軍遂改以「要更發」的字音取代。其實,在名稱與諧音上找巧門、佔先機,一向是民進黨訴諸民粹的必要手段。例如陳水扁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與「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之間玩文字遊戲,原地踏步卻也能騙到一些選票;但民進黨所真正欠缺的,倒不是謝志偉那一級諧音巧配的「字庫」,而是對台灣經濟發展擘劃的「智庫」論述能力。

多年來,民進黨一向反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說加強兩岸往來會使台灣傾中、使我們掉進「以商圍政」的陷阱。這樣的論述不能說沒道理,也對於主政者有相當的惕勵作用。但民進黨智庫始終不敢面對的問題是:如果台灣自外於東亞經濟合作局勢,會有什麼下場、什麼後果?簡言之,民進黨只敢強調兩岸經貿往來的危險,卻不敢面對台灣拒絕往來的絕境。馬蕭團隊在競選期間提出台灣鎖國將會「古巴化」的論點,民進黨竟全無招架餘地,提不出一套「不理會中共」的經濟發展積極論述。這才是民進黨真正的危機。

民進黨最倚重的學者教授多在台灣智庫遊走,而他們對兩岸經貿發展最常引用的理論觀點,竟然是老掉牙的「要素報酬相等」理論。依據該古典學說,台灣若與中國大陸開放經貿往來,則我們的平均工資報酬將被拉到與中國相當的極低水準。然而,在廿一世紀還在套用這種過時的新石器時代論述,就知道民進黨智庫中智識的空虛。正因為智庫不用功、論述跟不上潮流,他們就只好不斷訴諸「字庫」,靠一些民粹語言博取基本盤的支持。這就是民進黨不長進的根源。

所有接觸過晚近貿易文獻的人都知道,在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技術與創新更迭甚快,而先進國家的優勢即在於不斷在新技術、新製程、新品牌、新價值鏈上取得先機,根本不讓對手有機會與自己「報酬相等」。五十年前的貿易理論描述的是一個靜態的框架,故假以時日,後進者終將追上先行者,因而彼此薪資將趨於均平。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結構動態演進迅速,再加上知識投入所具有的規模報酬遞增特色,領先者遂有將後進者越拋越遠的趨勢。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全世界各國都沒有選擇,都必須要在世界產業競逐的某些區塊中保持領先,才能夠生存。

以韓國為例:他們從來就不怕中國大陸的磁吸,也不怕其國民薪資被中國拉平,而勇敢地與中國及東協簽署FTA。韓國了解,要在全球化時代掌握知識經濟的動能,就不能放棄任何地緣、任何市場的可能優勢,正是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韓國人也不見得喜歡中共,他們也討厭有老共撐腰的北韓對他們虎視眈眈。但是無論如何,韓國人的智庫還是腳踏實地、面對挑戰,不會自閉於五十年前的愚蠢理論。正因為韓國的智庫認真地做研究、讀文獻,他們的政策就不致淪落為「字庫」巧句的排列組合。未來民進黨在「智庫」與「字庫」之間要如何選擇,才是該黨興衰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