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3, 2009

學者考據:法國沙克吉 是中國少皞氏後代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旅美中國歷史學者朱學淵在9月號的「歷史月刊」上撰文指出,依姓氏考據,法國總統沙克吉是中國北方民族少皞氏的後代。

朱學淵指出,沙克吉(Nicolas Sarkozy)的父親是匈牙利貴族保羅.沙克吉(匈牙利名為Nagy-Bocsay Sarkozy Pal),而匈牙利民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以女真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民族。

保羅.沙克吉姓Sarkozy,名Pal,前面的Nagy是匈牙利語的「大」字,Bocs是女真姓氏「蒲察」,Nagy-Bocsay是部落名「大蒲察」。因此他是「大蒲察的沙克吉家的保羅」。

保羅母親的姓名為Csafordi Toth Katalin,她的娘家姓氏Toth是匈牙利頭號大姓,也就是女真姓氏「拓特」。

這個拓特家族出自Csafordi部落,中國《魏書》說到「鮮卑乞伏」人物,匈牙利文的cs 讀ch,Csafor讀音是「乞伏」,因此法國總統的祖母是「乞伏底的拓特家族的卡塔琳」。

保羅.沙克吉的祖輩是匈牙利的「二等貴族」,他們大多是馬札兒人(Magyar)各部落的後代,「大蒲察」和「乞伏底」大概就是這些遠東部落中的兩個。中國北方民族也有與Sarkozy讀音相關的姓氏,新疆的《錫伯族姓氏考》中就有「薩孤氏」,女真人把族名「薩孤」畫蛇添足為「薩孤子」,即匈牙利姓氏Sarkozy。

匈牙利還有一個小姓Sarho,與Sarko只差h/k間的輕微音變,它的讀音就是〈五帝本紀〉中的史前中原姓氏「少皞氏」。

這樣一路追下去,發現匈牙利姓氏Sarkozy是根源在黃河流域的「少皞氏」,祖先是黃帝時的東夷族首領少皞。少皞氏流出中原就成了「戎狄」,走的最遠的當上了法國總統。

星期三, 7月 22, 2009

字庫或智庫 民進黨必須做個選擇【2009/07/22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宣布,要以「ECFA該不該公投」為題,在年底舉行公投。據報載,綠營人士對於年底公投一事共識甚高,但究竟要以什麼題目或什麼題組去做公投闖關,卻頗多爭議。「要不要ECFA」可以公投、「要不要公投ECFA」也可以公投。若依此推理延伸,則「要不要公投『ECFA公投』」亦可公投。若是堆疊推演,政客們可以將議題平方公投、三次方公投……N次方公投,如此這般,也真是「台灣第一次、世界都在看」的奇蹟。

民進黨喜歡辦公投的原因,表面上看是為了操作統獨標籤、簡化語言、動員民粹、拉抬選情。但往更深一層探討,背後還有更嚴重的問題。馬英九在競選期間原本提出的兩岸協議名稱是CECA,但在民進黨冠以「小腳色」的閩南語諧音之後,藍軍遂改以「要更發」的字音取代。其實,在名稱與諧音上找巧門、佔先機,一向是民進黨訴諸民粹的必要手段。例如陳水扁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與「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之間玩文字遊戲,原地踏步卻也能騙到一些選票;但民進黨所真正欠缺的,倒不是謝志偉那一級諧音巧配的「字庫」,而是對台灣經濟發展擘劃的「智庫」論述能力。

多年來,民進黨一向反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經貿往來,說加強兩岸往來會使台灣傾中、使我們掉進「以商圍政」的陷阱。這樣的論述不能說沒道理,也對於主政者有相當的惕勵作用。但民進黨智庫始終不敢面對的問題是:如果台灣自外於東亞經濟合作局勢,會有什麼下場、什麼後果?簡言之,民進黨只敢強調兩岸經貿往來的危險,卻不敢面對台灣拒絕往來的絕境。馬蕭團隊在競選期間提出台灣鎖國將會「古巴化」的論點,民進黨竟全無招架餘地,提不出一套「不理會中共」的經濟發展積極論述。這才是民進黨真正的危機。

民進黨最倚重的學者教授多在台灣智庫遊走,而他們對兩岸經貿發展最常引用的理論觀點,竟然是老掉牙的「要素報酬相等」理論。依據該古典學說,台灣若與中國大陸開放經貿往來,則我們的平均工資報酬將被拉到與中國相當的極低水準。然而,在廿一世紀還在套用這種過時的新石器時代論述,就知道民進黨智庫中智識的空虛。正因為智庫不用功、論述跟不上潮流,他們就只好不斷訴諸「字庫」,靠一些民粹語言博取基本盤的支持。這就是民進黨不長進的根源。

所有接觸過晚近貿易文獻的人都知道,在知識經濟時代,各種技術與創新更迭甚快,而先進國家的優勢即在於不斷在新技術、新製程、新品牌、新價值鏈上取得先機,根本不讓對手有機會與自己「報酬相等」。五十年前的貿易理論描述的是一個靜態的框架,故假以時日,後進者終將追上先行者,因而彼此薪資將趨於均平。但在知識經濟時代,產業結構動態演進迅速,再加上知識投入所具有的規模報酬遞增特色,領先者遂有將後進者越拋越遠的趨勢。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全世界各國都沒有選擇,都必須要在世界產業競逐的某些區塊中保持領先,才能夠生存。

以韓國為例:他們從來就不怕中國大陸的磁吸,也不怕其國民薪資被中國拉平,而勇敢地與中國及東協簽署FTA。韓國了解,要在全球化時代掌握知識經濟的動能,就不能放棄任何地緣、任何市場的可能優勢,正是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韓國人也不見得喜歡中共,他們也討厭有老共撐腰的北韓對他們虎視眈眈。但是無論如何,韓國人的智庫還是腳踏實地、面對挑戰,不會自閉於五十年前的愚蠢理論。正因為韓國的智庫認真地做研究、讀文獻,他們的政策就不致淪落為「字庫」巧句的排列組合。未來民進黨在「智庫」與「字庫」之間要如何選擇,才是該黨興衰的關鍵。

星期二, 1月 27, 2009

韓稱我「中華民國」嗎?

【聯合報╱陸以正/退休外交官(台北市)】
2008.09.05 02:46 am

南韓駐台北韓國代表部分函我國媒體,要求對有關南韓新聞時,使用「韓國」一詞。這種要求,徒然反映韓國人蠻橫的性格,對兩國友好只有損害,毫無幫助。

朝鮮半島分裂已久,媒體將「大韓民國」與「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分別稱為南、北韓,使讀者不會混淆,在邏輯上合理,在處理上也十分公正公平。我實在看不出有要更改的理由。

中華民國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對韓國也十分夠朋友。國民政府在重慶八年,在經濟極度困難下,金九所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全靠我方撥款維持。抗戰「慘勝」,美國搬出李承晚作它在南韓的代理人,引得北韓揮軍入侵,台灣願意出兵,遭到婉拒,但仍在許多方面竭力相助,從前線的數百名翻譯官,到濟州島俘虜營的我方審訊人員,都是台灣力挺南韓的表現。

然而南韓對我國的態度又怎樣呢?一九九二年八月廿四日盧泰愚大統領突然宣布與中共建交,只給金樹基大使幾天時間倉皇離境。清末袁世凱在漢城明洞區買下的大使館房產,也被移交給大陸。美國並未把雙橡園移交給北京,南非更未把我國的十餘棟房產移交的大陸;相形之下,南韓更不友善。

今年二月,綠營「台灣智庫」的和平論壇,委外辦了一次民調。其中第五問是:「在中國、美國、日本、和南韓之間,請問你覺得哪一個國家的人民對台灣最友好?」結果,對台最不友好的竟然是南韓,只有百分之三點六;大陸百分之四點二;美國是百分之廿二點五;日本最高,百分之廿八點一。

第八問是「請問你對哪一個國家最有好感?」大陸以百分之五點一拿倒數第一,南韓也未遑多讓,得到百分之五點四。我懷疑「駐台北韓國代表部」知不知道這次民調結果,曾否向首爾提出報告。

要台灣媒體用南韓的正式國名也成。雙邊應以互惠為原則,只要南韓媒體提到台灣時,使用中華民國,我們當然會稱之為大韓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