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2月 28, 2007

李岳峰:族群融合 同擔時代苦難


聯合報/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二二八事件是亂世悲劇,我嘗試用戲劇療癒這歷史的傷口,有人拿它操弄族群對立,我很不認同。」父親李金柱死於二二八事件的鄉土劇導演李岳峰有感而發
。五年前執導公視八點檔「後山日先照」,正是他對父親的另一種紀念,他多年創作的戲劇總有各族群的身影,也是他對台灣的企盼。

「後山日先照」是描述日據結束時期花蓮一戶平凡的傳統家庭以及周遭小人物的故事,在,那時生活在後山的日本人、美國人、外省人、台灣人與原住民,不分族群、共同承擔時代苦難的歷程,劇中強調族群融合卻又矛盾糾纏;李岳峰此刻趕著殺青的新劇「出外人生」,也是刻畫台灣各族群的異鄉人外出打拚的動人故事。

這位擅長拍鄉土劇的導演,向來主張不可忘記歷史的悲傷,但原諒與理解總是其中不變的主題。即使拍二二八事件為背景的戲劇,自己的父親也在「二二八」受難,對於傳說中的外省兵虐殺本省人的殘忍血腥畫面,他總是不刻意著墨,也因此遭部分受難者家屬唾罵是為國民黨「擦脂抹粉」。

李岳峰說,當年父親讀工業學校,真稱得上是「台籍菁英」,卻在廿七歲時就過世了,他從小聽長輩傳述父親彌留前的哀嚎與掙扎,想像父親斷氣前對孩子和「
牽手(妻子)」的不捨,常讓他悲從中來。

父親過世六十年,李岳峰瀟灑地說:「威權時代的錯誤就讓它過去吧!」

回顧二二八,李岳峰承認,或許是自己並未親眼目睹,對統治者錯誤的決策、血腥的鎮壓手段,不如其他二二八遺族那樣刻骨銘心;但他認為,正如中國的南京大屠殺一樣,在一定的氛圍下,鎮壓者失去人性殺紅了眼,過程必定相當恐怖,後人解讀歷史,甚至表現在戲劇裡,須理性拿捏,「一再撕開傷口,只會讓受難者家屬心理更難平復。」

拿二二八事件當拍戲主題,李岳峰心裡有一份身為台灣人的歷史責任,希望記錄這段慘痛的過去,要當年犯錯的政黨真誠面對歷史。不過,他卻沒想到,這段承載無數家庭悲慟的歷史傷痛,竟被政客拿來操弄,造成「本省人」和「外省豬」的族群對立,「現在連穿不同顏色的衣服,也被視為不同黨派,真是荒謬!」說到這裡,李導真的生氣了。

當年年輕的李岳峰來到台北來學拍戲,沒人知道他是二二八遺族,白景瑞、李行這些「外省導演」都很照顧他,細心指導拍片,「在我親身的生活經驗裡,並沒有本省、外省的藩籬。」

【2007/02/28 聯合報】

沒有留言: